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: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(套装10册)_第五章 草原之风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五章 草原之风 (第7/7页)

住对方腰部,右边人的两只手分别抓着对方的腰和腿,二人相持不下,看上去都想用力摔倒对方。在另一处大型岩画遗址中,也发现了匈奴人的摔跤场面:两个健壮的摔跤人上肢相接两腿相切,正在深山旷野中比试高低。
  其实,摔跤在古战场上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攻击手段。在冷兵器时代,交战双方都穿着厚重的盔甲,即使拳打脚踢也不痛不痒,没有多大的杀伤力,甚至连刀剑有时都起不到杀敌的作用。但是,如果能将身着铠甲的敌人重重摔倒在地,便能即时给对方造成严重伤害,若是正巧脆弱的关节或要害部位先着地,肯定避免不了伤残或致命。
  16世纪,阿巴岱汗和他的王后在观看传统摔跤壁画。
  那达慕大会的摔跤比赛中,两名选手竭尽全力想要取得一个好名次。
  因此,蒙古人非常崇尚这种在战场上威力十足的搏击术。到了成吉思汗时期,它已成为军队的必修课之一,也是军队选拔力士的依据和重要手段。在历史上,蒙古人虽然鲜有下马战斗的记录,但蒙古摔跤的确是为在战场徒步搏杀而量身打造的一种搏击术。后来,随着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,摔跤逐渐变成了一项体育项目,娱乐功能随之取代了实战作用。
  蒙古摔跤的影响力非常广泛,格鲁吉亚摔跤手的着装与蒙古几乎相同,俄罗斯的“桑搏”与中国摔跤也都深受影响。13世纪,蒙古征服金国后,当地的女真人高度蒙古化。到了后金时期,满洲“布库”成为八旗军的重要训练项目,其实就是蒙古的搏克。现今中国摔跤的正统为北京跤,而北京跤的前身正是满洲布库。
  ◎特色摔跤服
  蒙古摔跤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,仅摔跤服就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。一般常见的上身服装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背心,背心上钉有数行铜钉和银钉,看上去威猛有力,背面印有吉祥的图案,蒙古语称“昭达格”。下身服装是用5米多长的白绸和各色绸缎制成的肥大套裤,裤子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各种动物、花卉等吉祥的图案,腰间系着红、蓝、黄三色绸子做的短裙,蒙古语称“希力布格”。脚上则穿着传统的蒙古靴或者马靴,头上缠着红、蓝、黄三色头巾,脖子上还挂着五彩飘带。据说这些彩带是摔跤手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优胜的象征,彩带越多,意味着获得的优胜越多,这位摔跤手的威望也就越高。
  现为蒙古国会议员的bat-erdene,曾获1985、1986、1989三届世界桑搏锦标赛重量级冠军。
  摔跤手在比赛前通常会挥舞双臂,高唱着“乌日雅”挑战歌以助声势。唱过三遍后,双方跳跃而出,踏着矫健的舞步,在向观众礼貌致意后,立即开始互相搏斗,或是盘旋相持,或是腿膝互击,比赛瞬间进入高潮。观众只见摔跤手的希力布格张开又落下,彩带飘来飘去,如苍鹰展翅冲向猎物一般。
  ◎严谨的规则
  早期的蒙古摔跤比赛盛行自由式摔跤,规定将对方摔倒后仍然可以相搏,直至对方双肩着地才算赢家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参赛者可以用各种手段去制服对方,经常发生伤残和死亡的事故。
  为了避免意外发生,现在的蒙古摔跤大多是立式摔法,采取单淘汰的方式,一局定胜负,膝盖以下任何部位着地均为先败。在比赛过程中,选手可以抓住对方的摔跤衣、腰带、裤带,但不许抱腿,不准打脸,不准突然从后背把对方拉倒,不许触及眼睛和耳朵,不许拉头发,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。
  蒙古摔跤手有很多摔跤技巧,可由捉、拉、扯、推、压等30多个基本技巧,演变出300多个技术动作,主要以各种脚绊借助对方的力量取胜,经常出现相持几小时甚至几天不分胜负的激烈场面。
  正因为技艺高超,蒙古在柔道、自由式摔跤、相扑等各类摔跤赛场上纵横天下,战绩赫赫:在历届桑搏世界杯上夺得19次冠军,在世界桑搏锦标赛上获过56枚金牌,有36名蒙古摔跤手成为世界桑搏冠军。明星人物有获得1974年世界锦标赛重量级冠军和1975年世界自由式摔跤锦标赛重量级冠军的bayanm?nkh,获得1985、1986、1989三届世界桑搏锦标赛重量级冠军的bat-erdene,获得2008年奥运会重量级柔道冠军的tuvshinbayar,获得2013年世界格雷西柔术冠军赛超重量级与无差别级冠军的sugarjargal等。到了2014年,蒙古摔跤又荣耀当选奥运会新项目,成功入围2020年东京夏奥会和2024年夏奥会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