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章 许清照 (第1/3页)
撇开田宗生的乱糟糟场景不提,此时,深圳市政府工作人员在成排的平房办公区内,一直忙的天昏地暗。 上边的政策下来了,1979年,宝安县改为深圳市,为广东省和惠阳地区所辖,中央把临近香港的深圳镇作为城市的名字,说明其诞生之初,就要对标香港。 这是一个大目标,更是一个大难题。 当年2月2日,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.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建立中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,蛇口工业区已经破土开建,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,炸响了。 而深圳市的现状,却并不乐观。 街道狭窄,房屋建筑破旧,比内地的许多县城水平差得远。 当地只有老东门有一条街头小巷,一个肉菜市场。 小摊贩们挑着竹子编成的箩筐,担着菜篮,每逢“深圳墟”,开始集合叫卖。 “墟”,为深圳当地人对城镇市集的称呼,罗湖东门,旧时被称为“深圳墟”。 老东门一带就是市区中心,街道很短,点上一支烟还没有抽完,就从这头走到了那头。最高的楼房是深圳戏院和对面5层高的深圳旅店,街道很多地方都是土路。东门以外都是稻田洼地,鱼塘,丘陵,河沟。 早前,来自广东省陆丰县驻深圳办事处从家乡动员了600名壮汉,硬是用铁锨和镐头,一寸一寸挖开了一条从蔡屋围到上海宾馆的路,全长2.1公里,宽7米的土路,仅够两辆卡车对开。这就是最早的深南大道。 还有一条数据:1979年,整个深圳市只有7辆汽车,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元。 深圳的开局,并不轻松。 而李茂麒,也很不轻松。 今年他刚满六岁,5月份父母和哥哥跟着“大放河口”的人群消失了,只留下爷爷和他相依为命,9月,寒霜降下,爷爷不知怎么病倒了,一病不起,很快驾鹤西去,想他一个小孩子懂什么,邻居们的光景也不是很好,但还是站出来几家,凑了点钱,把老人入了土,买了烧纸,遂在笔架山下堆了丘新坟。 这个时候,李茂麒连哭丧都不会呢。 此后,他一个孩子孤零零,吃百家饭,穿着膝盖屁股破洞的烂灰布裤子,袜子是没有的,一双烂黑鞋踢踏着,像个小野狗,游窜在老东门。 每到“深圳墟”的开集,他总能找捡些烂菜叶子,带着油星光点的臭馍馍,填填肚子。 是啊,此时的深圳,实在是太穷了,和隔着深圳河红气升腾的香港,简直是两个世界。 街道上,不时有些经年的大便,稀稀拉拉,还成堆成团的。 李茂麒还是个孩子,顾不上理会这些,只要他能填饱肚子,活下去,东门的路上再脏,拾粪的都没了消息,他也要赶墟,最起码能饱一顿,能让那些好心给他饭吃的邻居们少些支出,也值得了。 苦难,是这个幼小的孩子加快成熟。 境遇的改变,是他遇到了田宗生。 田宗生来老东门办事,要回去的时候,一看到李茂麒,就陷入了极大地惊讶中。 他能够判断出,这是一个处于流浪中的孩子,从精瘦的黑胳膊和尚未浮肿的肚皮看,一日一餐还是能保证的。 不对,这孩子应该是有人管着,管他的人光景也不好。 “细路仔,你叫什么?”田宗生看着李茂麒黑亮的眼珠,机灵的乱转,忽然喜欢上了。 田宗生算是入乡随俗,按陕西话来讲,孩子一般称呼为“木犊娃娃。”“细路仔”是广东人的称呼,他在当地呆的时间也不短了,多少学了点。 “李茂麒。”磕磕巴巴的畏惧声音。 田宗生一把把孩子抱起来,亲切道:“你家在哪,带叔叔过去看看。” 路上能见到些水杉,灰黄中却蓬勃精神,整个原野,草色伏倒成片,映在稀稀落落的稻田水里,静默一般。 深圳的冬天,很难见到雪的,青叶子不落,三角梅的花朵长留枝头,草穗在净寒的风中摇摆,湿润的空气,在细雨中好像在跳跃,扑打在人的面上,颇有种“杏花雨”的亲切。 村里的人也很亲切,对田宗生的到来,保持了欢迎的姿态,有些老汉颤颤巍巍拄着拐杖,挪出来,干笑着。 这个村子,名为笔落村,传言是主管文运的文曲星某年路经此地,看山河美景,做大笔如椽,起了一首绝妙文章,这文章的第一个字的第一笔,就落在此地,村名由此而得来。 接待田宗生的是个结实的中年汉子,名叫徐永,两只眼睛比其他村民精神很多,身形并不像深圳地区村里的年轻人因吃不饱饭那般普遍干瘦。 听这中年汉子说,他水